4月,教育科学学院组建“红木棉边境行”实践团,以“兴边”为着力点,依托“红色+民族+边关”等特色资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活动。60多位学生志愿者通过“集中+分散”“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深入中越边境——广西崇左宁明县各乡村中小学,用所学开展教育助学,用宣讲传播民族团结故事;用脚步丈量祖国边疆,用所悟坚定家国情怀。
边关支教,点亮知识传承的灯塔
“红木棉边境行”的志愿者们带着满腔热忱,奔赴崇左市宁明县21所乡村中小学,开启了为期20余天的顶岗支教之旅。他们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活泼的游戏和直观的实验。在课堂上,志愿者们不仅认真传授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开展手工制作、心理团辅等特色课程。
四线交织,凝聚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顶岗支教之余,志愿者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红色教育线、民族团结线、国家安全线、科学普及线”为支线,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内容,开展“木棉花开”各族青少年交流成长营系列活动百余次,活动范围覆盖宁明县13个乡镇,21所乡村中小学以及七百多位边境中小学生,学生们在有趣生动的活动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4月21日,在宁明县那堪中学,志愿者带领各民族青少年开展活动。民俗文化介绍分享环节,壮族的绣球编织技艺灵动精巧,瑶族的长鼓舞韵律激昂,苗族的银饰工艺璀璨夺目,各族特色文化依次呈现。志愿者与孩子们围坐一堂,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在亲手体验的实践里,大家不仅领略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文化交融的氛围中,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彼此心间,凝聚起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色研学,筑牢国家安全的根基
借助中越边界线、边境界碑等教育资源,“红木棉边境行”实践团还开展国门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在活动中引导志愿者们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提升传承红色文化的能力,在实践中练就本领、增长才干。
4月15日,正逢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由爱店镇中心小学11位志愿者所组成的临时团支部开展“国家安全 青春挺膺”主题团日活动,他们跟随爱店边境派出所民警的脚步,来到那逢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沉浸式体验中回顾革命先辈戍边卫国的峥嵘岁月。随后,志愿者们还跟随边管大队民警、青年护边员举旗巡边,步行至1239号界碑时,大家驻足停留,手持红漆与描笔为界碑描红,在一笔一划中坚定“寸土不让”的信念。
此外,“红木棉边境行”实践团还开展“边境线上的思政课”主题教育活动。4月22日,由学院思政博士教授、教师党员代表组建而成的宣讲团组织部分志愿者前往中越边境线上的“国门学校”——爱店镇中心小学、寨安乡中心小学以及爱店口岸1223号、1224号界碑处,通过“理论宣讲+沉浸体验”的形式,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浇筑热爱祖国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边境调研,勾勒教育发展的图景
“红木棉边境行”实践团队组建教育观察小分队,在支教期间,他们深入课堂、校园,以问卷为笔,访谈为墨,细绘广西边境乡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同时,亦关注乡村教师成长,倾听心声,共谋发展,为教育耕耘者点亮职业灯塔。
2024年以来,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用好广西边境地区特有思政教育资源,组建“红木棉边境行”实践团队,组织师生奔赴广西边境8个县、市、区开展系列实践交流活动,服务范围覆盖40余所中小学以及五千多位边境中小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边境地区教育振兴、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之花在祖国边疆绚丽绽放。